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益铭)一片绿叶连万家,茶香氤氲兴百业。随着六堡茶产业从“山间地头”迈向“国际赛道”,如何让千年茶韵焕发新质生产力,成为市两会热议的话题。面对政府工作报告锚定的“茶叶产量突破4.5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公用品牌价值超54亿元”三大攻坚目标,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全链提质、龙头培育、品牌增值三大维度建言献策,力促“小茶叶”撬动“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一叶兴百业”的绿色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茶园提质增效行动,力争茶叶产量突破4.5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以上。“2024年六堡茶年产量近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50亿元,是科技赋能全产业链升级与联农带农机制深化的双重突破。”市人大代表、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于翠平表示,我市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环节,通过“订单茶园+保价收购”模式带动327个行政村参与产业共建,茶文旅融合逐渐成为富民新引擎,“百里茶廊”等多条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于翠平表示,市茶产业发展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市两会精神,深化“订单茶园”“入股分红”“非遗工坊+茶农”“茶旅+民宿”四类模式,扩大订单茶园面积、打造共富工坊、推动“一片叶子”串联全产业链,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六堡茶产量、产值‘双倍增’,印证了科技是传统茶业向现代化跃迁的核心动能。”市人大代表、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骆刚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实施龙头茶企培育行动,力争规模以上茶企达20家。如何应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他建议,我市要整合茶业协会、商会、学会资源,建立“学术支撑+企业实践+文化赋能”协同平台,重点攻关陈化机理、功能性成分提取等基础研究,并推动“非遗工坊+研学基地”模式标准化复制,让科技与文化“双链”驱动六堡茶产业行稳致远。
“科技是六堡茶产业‘破茧成蝶’的羽翼,生态是‘根深叶茂’的沃土。”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局长黄凌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推动茶产业提质升级的内容,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借力院士团队攻克良种选育难题,育成2个茶树新品种,31万茶农年均增收3300元。“科技红利需‘滴灌’到田间地头。”黄凌建议,我市应积极推广“油茶+六堡茶”复合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优势互补、生态经济共赢,同步建设“茶船古道”智慧文旅平台,开发非遗制茶研学、森林康养茶疗等沉浸式场景,让茶农从“卖鲜叶”转向“卖体验”,形成“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六堡茶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六堡茶溯源体系项目建设,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市政协委员张均伟建议,我市要以区块链溯源技术贯通生态种植链,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有机认证;以智能生产线升级加工链,破解传统陈化效率瓶颈;以数字营销平台重构传播链,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在跨境电商、茶旅融合等新场景中植入六堡茶文化IP,让这片神奇的叶子迸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