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讯(记者 郭俊杰 通讯员 彭正宗 刘伊琳) 近来,我市强降雨天气频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全市各级各部门通过构建智能监测体系、完善应急机制等举措,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连日来,万秀区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各镇(街道)危险边坡、山塘水库、危旧房等隐患点开展监测巡查,通过任务清单、隐患清单、责任清单“三单”工作法,建立区领导包镇(街道)、镇(街道)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长洲区兴龙街道、红岭街道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街道干部及村(社区)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易涝点、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开展高频次巡查。
为多维度织密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今年,我市科学编制修订《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202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四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响应机制,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步调统一、协同高效的防治体系;市自然资源局成立指导组,深入7个县(市)区一线开展专项指导。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绘制完成覆盖全域的“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一张图,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动态监测。同时,相关单位的基层干部与地质技术人员组成联合巡查组,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三查制度,对全市1301处在册隐患点和11199处中等以上风险区进行全覆盖巡查排查,及时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
在监测预警方面,我市密切关注“11631”气象信息,重点加强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的极端天气监测,及时向责任人、监测人和群众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全市群测群防员严格执行24小时值守制度,依托“人防+技防”即3000多名监测员和348处(1989套)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传输数据,对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包保责任,严格执行“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原则,坚决果断转移受威胁群众。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险情,我市统筹调配自治区、市、县三级技术支撑队伍,储备足量应急装备和救灾物资,确保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灾情险情。在风险防控末端,各乡镇通过大喇叭、宣传车等方式循环播放防灾知识,有效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市政协委员范舒舒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议可从强化宣传教育和消除地灾隐患两端发力,进一步筑牢地灾防治安全防线。一方面,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平台,通过短视频、方言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范应对知识,定期组织群众开展综合防灾、临灾转移避险等演练,全面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另一方面,对在建地灾治理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加快推进建设进度,严格把控建设质量,确保消除地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