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

图片
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零距离头条 > 正文
效益持续提升 收入不断增加
——蒙山县特色产业喜获丰收观察
时间:2025-08-04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记者 黄子萃 通讯员 韦春梅 编辑:陈虹熹

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黄子萃 通讯员 韦春梅

盛夏的蒙山,万物竞茂,朝气蓬勃,丰收的喜悦流淌在田野间。

作物丰产,助力增收致富

走进蒙山镇那拉村,郁郁葱葱的甘蔗林映入眼帘。蔗农黄祖康笑着说:“这批甘蔗4月种下,如今半人高,马上要培土、杀虫。”他的规模化种植事业不断拓展,吸纳60多名村民务工负责日常管护工作,还与龙头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计划两年扩种至2万亩,并成立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新圩镇坝头村的苦瓜种植基地,翠绿饱满的苦瓜挂满藤蔓。收购点里,正忙着装车的广东收购商说:“坝头村苦瓜口感好、病虫害少,很抢手,我每天都来,最多一天收2500公斤。”近年来,坝头村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优质品种,采用科学种植技术,苦瓜产量品质双提升。今年种植的500亩苦瓜,亩产最高6000公斤,预计总产量超250万公斤,将为村民带来600多万元收益。

文圩镇大明村的姜芽地也热闹非凡,工人们熟练地抢收姜芽。种植大户陆老板擦着汗水说:“今年收成好,亩产能达2000公斤!姜芽鲜嫩、纤维少,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广东。”大明村依托自然优势,生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盘活土地的同时,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让大家“挣钱顾家两不误”。

科技赋能,蚕桑种养换新颜

蚕桑产业是蒙山久负盛名的传统产业,在科技助力下正焕发出新活力。

近日,新圩镇蚕桑产业示范区标准化蚕房内,养蚕大户邓强和工人们正精心照料3龄蚕宝宝,撒桑叶、调温湿、查发育等工作有条不紊。邓强介绍:“这是第四批蚕,园区养了大约35张,聘请了35个工人。预计最高有十多万元收入。”

目前,示范区核心区桑园面积突破6000亩,辐射带动周边桑园1.2万亩,创新构建“龙头企业+村级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四方联动模式,借助智能化轨道喂蚕车、环境精准调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灌溉等现代化装备,实现小蚕共育工厂化、大蚕饲养省力化,桑园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以前在家养,规模就一两张。这两年在园区厂房养,一批能养35张左右,收入大幅增加,还能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养蚕。”邓强感慨道。科技赋能,让示范区通过订单生产、技术辐射、务工吸纳等多渠道,带动周边上千户农户嵌入产业链。去年,核心区农户户均蚕桑收入超5万元,较创建初期增长近60%,蚕桑成了乡亲们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我们将加快设施蚕桑发展,实现智能化专业化蚕房全覆盖,推动桑枝、蚕沙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蒙山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廖世晨说,2024年蒙山县桑园面积稳定6.38万亩,鲜茧产量4023.75吨,产值约2.3亿元。

茶旅融合,打出响亮品牌

放眼蒙山镇高堆村上阳茶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满山坡的茶树还在不断吐出新芽。这座生态茶园年综合产值预计突破300万元,带动200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2.8万元,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金招牌”。

“以前就靠种茶卖茶,收入少;现在选择多了,收入翻番!”茶农李可芬查看新芽长势时感慨地说,她见证了茶园从传统种植到茶文旅融合的巨变。

六堡茶产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近年来,蒙山镇打通生产、流通、服务各环节,带动产业集群高速运转。

——生产端,借力广西桂堡茶业公司技术,建成标准化加工厂与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年加工茶叶10万公斤。创新研发的“桂花六堡茶”等产品溢价提升30%,挖掘了茶叶经济价值。

——流通端,建设仓储物流中心,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合作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电商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忙碌处理订单,预计2025年茶叶销售额同比增长30%,市场版图不断扩大。

——服务端以“茶旅融合”串联周边景区,形成半小时文旅圈。茶文化体验中心内,游客参与采茶、制茶“DIY”,农家乐和民宿提供舒适住宿与地道美食。节假日茶园游客如织,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截至目前,蒙山县茶园面积达4.5万亩,千亩以上茶园15个,共有茶叶加工厂8家,其中正式投产3家,37家集体经济组织、13个种植大户和众多农户参与茶产业发展,形成以茶企为龙头,村级集体经济为特色,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为补充的茶园建设格局。2021年以来,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流转租金、茶产业项目分红等方式,该县六堡茶基地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3600多人就业,实现工资性收入3500多万元,土地流转租金每年约4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