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益铭)眼下正值晚稻播种的关键时期,我市广袤的田间地头机械轰鸣,各地创新采用无人机飞播、农机插秧等智能化作业方式,为晚稻播种跑出了“加速度”,更为保障粮食安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近日,在苍梧县沙头镇,农机手正熟练地操作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只见插秧机所过之处,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不到半小时,原本空荡荡的一亩水田便披上了齐整的“绿装”。种植大户许仲强说:“我们承包了2000多亩的稻田,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插秧二三十亩,比人工插秧效率高几十倍,而且我还以订单服务的方式帮助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了多重收益。”
在岑溪市南渡镇,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员的精准操作下缓缓升起,随后在稻田上空匀速飞行,稻种如细雨般均匀洒落田间,引得一旁围观的农户纷纷赞叹。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金昊介绍道:“无人机精量飞播免去了育秧移栽环节,单次可携带约60公斤种子,仅2小时就可完成200亩稻田的飞播任务,效率非常高!”
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狠抓稳产保供,近年来,我市围绕秋粮播种、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等工作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推广水稻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同时指导企业和农民科学选用良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做好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已争取到上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2万元,其中中央下达342万元,自治区下达32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使用293.77万元,补贴机具2474台,惠及群众2386户,拉动社会投资1237万元。
据悉,今年我市晚稻计划种植77.55万亩,目前全市晚稻插秧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为进一步提升农田生态质量,我市通过水稻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还田和机械翻压配合的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水稻秸秆-绿肥联合利用养地节肥技术,有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减少化肥施用和节本增收。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抢抓农时,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持续推广智能农机应用,通过科技赋能打通粮食增产“最后一公里”,让“米袋子”更充盈、“饭碗”端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