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

图片
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 > 正文
中山纪念堂:呐喊回响,信念长存
时间:2025-08-14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记者 甘沁雨 编辑:陈虹熹

编者的话:

云山之下,仍记烽火漫天;鸳鸯江畔,犹闻战鼓声声。

抗战遗迹,是民族精神的坐标,更是家国情怀的载体。八十年前的战火硝烟,在梧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刻下了深深烙印。这里有浴血战斗的呐喊,有众志成城的坚守,更有无数英雄前仆后继以生命铸就的不朽传奇。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为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本报即日起推出“寻访梧州抗战遗迹——抗战记忆·山河见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循着先辈的足迹,重访抗战时期在梧州境内的战役发生地、会议召开场所及相关建筑,探寻抗战纪念设施等历史见证,追寻那些浸染着烈士忠魂的红色印记。让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化作驱动梧州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让红色革命基因融入血脉,成为激发梧州儿女砥砺前行的精神滋养。

在绿树成荫的中山公园里,中西合璧风格的中山纪念堂静静矗立。 梧州日报记者 杨扬 摄

梧州日报记者 甘沁雨

在绿树葱茏的中山公园里,中西合璧风格的中山纪念堂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这座地标性建筑,不仅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三次驻节梧州筹备北伐而建,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梧州重要的抗日救亡文化宣传阵地。

2025年炎夏,记者拾级而上,越靠近纪念堂,那融贯中西的独特轮廓便越发清晰。站在纪念堂前仰望整座建筑,宏伟的气势扑面而来。

纪念堂讲解员钟洁梅介绍,梧州中山纪念堂建成于1930年,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纪念堂跨度18米,大堂内座位可容700余人,前半堂局部二层,可容300余座,内部的塔楼顶部采用教堂的塔式圆顶,即使没有大型扩音设备,回音效果也很好,台下能够清晰听到台上的讲话,可以满足市民集会的需求。”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座庄严的建筑自然而然地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抗日救亡宣传重要场所,从这里曾发出激荡人心的呐喊,响彻梧州。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桂林日报》1936年10月16日的报道,爱国人士李济深向梧州赠予400本抗日救亡歌曲《叱咤风云集》,中共梧州党组织随即利用这些文艺作品组织群众在中山纪念堂等地方开展公演,呼吁群众团结一致抗日。

1936年梧州救国话剧社成立后,在中山纪念堂上演了反对汉奸的多幕剧《黑地狱》,连续公演三晚,场场满座,全市为之轰动。“七七事变”后,上海剧作家创作了五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并将剧本寄到梧州。该话剧社立即排练,还借来了道具,利用蔗渣制作手榴弹烟火。该剧目原计划在中山纪念堂上演四晚,由于场场火爆,不少市民纷纷要求追加演出,再演出同样场场爆满。

这样以剧目演出呼吁社会各界众志成城支持抗日救亡的场景,在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档案馆收藏的1939年7月10日《中山日报》(梧州版)一篇报道梧州救国话剧社的动态消息中得到印证。该则消息提到,“今(十)日晚为梧各界举行抗战……话剧宣传之第三晚,系由该剧社担任,节目有《保卫卢沟桥》《三叉口》《中国的母亲》等剧,于是晚下午六时半在中山纪念堂上演”。

“由于中山纪念堂社会地位特殊,加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与背景,梧州当局不敢公开在中山纪念堂开展活动时进行阻扰,这使得我党组织开展抗战宣传活动有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中国共产党梧州历史》(第一卷)编纂组成员、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黄海和对中山纪念堂在抗战时期发挥的宣传阵地作用和起到的关键效果进行了解读。在中山纪念堂开展的一系列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展现了“文化抗战”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场景被当时的新闻报刊记载下来,分别收藏在广西博物馆与广西大学校史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后,我国著名爱国人士邹韬奋、沙千里、史良以及钱俊瑞、沈兹九等人撤离上海往大西南方向,经香港到达梧州。中共梧州党组织获悉了消息,并取得当局默许支持,通过广西大学在梧州办学的关系,邀请邹韬奋等人在中山纪念堂召开群众大会,为梧州群众作抗战形势报告。这场报告使梧州各界群众深受鼓舞,进一步认清抗战形势,激发了大家团结抗战的热情。

邹韬奋在自己的文集中也记叙了他在梧州期间,广西大学学生向他请教战时教育如何开展的情形。如今,在广西博物馆与广西大学校史馆仍珍藏着邹韬奋路经广西梧州、桂林与学生、群众开展抗战宣传工作的有关史料。

八十年栉风沐雨,改天换地,当初回荡在中山纪念堂内的抗日呐喊早已化作梧州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如今,在中山纪念堂前广场停留的是欢快奔跑的孩童,是瞻仰先辈的青年,是惬意漫步的老者。这座在抗战时期发挥文化宣传阵地作用的地方,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阵地。而那些在烽火岁月凝聚起来的勇气与信念,会在代代传承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