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雪,一个诗意的名字。但追问杨柳雪村村名的由来,却是凄苦、灾难——这里地势低洼,黄河多次改道、决口,于是非旱即涝,加上土地泛碱,春天一片“霜”,远看就像白花花的雪。
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雪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战天斗地,在盐碱地上实现了粮棉双高产、双贡献。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三次接见杨柳雪村代表,亲自将该村树为“棉区的一面红旗”。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杨柳雪村,这个在中国地图册上找不到的小村,因为周恩来总理而名扬华夏。
“棉区的一面红旗”
1970年2月13日那晚,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全体人员,与时任杨柳雪村革委会主任杨秉利作了详谈。
“了不起呀!是红旗呀!”周总理听完杨秉利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杨柳雪实现粮棉双丰收的汇报后,对杨柳雪作出了高度评价。
于是,杨柳雪迎来了它的历史荣耀。不久,杨柳雪经验在《人民日报》刊出,题为:棉区的一面红旗!
为支持杨柳雪发展农业机械化,周总理亲自安排为杨柳雪村送来了东方红拖拉机。杨柳雪村代表从1970年开始连续五年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
《人民画报》用八种语言向世界介绍杨柳雪经验。来自阿尔巴尼亚、大寨等国内外考察团接踵而至,到杨柳雪参观学习者最多时一天达7000多人。原杨柳雪村党支部书记杨秉义作为党代表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代表大会。1979年,杨柳雪村又获得国务院嘉奖。
打掉盐碱这层“雪”
遍地盐碱的杨柳雪是怎么干出来的呢?
首先在于引黄治碱。土改后,贫苦农民有了土地,生产热情迸发。1963年冬,该村开始筑渠挖沟。数九寒天,铁镐劈不动冻土,村民就用钢钎钻。有人腿肿了,手裂了,坚持不下火线,“杨柳雪,无冬天,地冻三尺照样干,为了棉粮双丰收,脱皮碎骨也心甘。”经过连续6年苦干,村里建成了3条引水沟,筑起了20条灌溉渠,削去了土疙瘩,填平了蛤蟆湾,共挖土6万多立方米。
终于,黄河水被引来了。加上年年刮碱土,碱害大大减轻,全村土地变成了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稳定高产田。
20世纪80年代的滨州城市街区。滨州日报社记者 李建国 摄
杨柳雪还是农业技术应用的先锋。该村“土专家”杨秉坤从1951年就跟着县里的农业技术员学习。他引进了国外“斯字棉”并进行试种,用喷粉器给棉花喷药。肥料不足,杨秉坤居然带头把自家的三间老北屋扒倒,把墙土和老炕洞土当作土杂肥。苦干中,杨柳雪涌现了很多模范。
杨柳雪打掉了盐碱这层“雪”,真正迎来了棉花满地的“好雪”。
不负总理深情厚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最后一份骨灰就撒在杨柳雪以南的黄河里。2001年6月30日,怀周祠在杨柳雪村落成。这是全国唯一一处群众自发筹资建设、以缅怀周恩来总理为主题的纪念馆。2017年,杨柳雪村代表携黄河水土赴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淮安,并为怀周祠带回了总理的故乡土。
黄河楼拔地而起,成为黄河下游一座标志性建筑。滨州正汇聚黄河新动能,奏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钟大吕。滨州日报社记者 李默 摄
2018年7月1日,滨城区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揭牌启用。同年,杨柳雪村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2019年,杨柳雪片区成功获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杨柳雪镇、杨柳雪村分别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和示范村。
杨柳雪镇努力把红色文化变为动力引擎,聚焦“现代农业+红色研学”,打造“一红一绿”产业格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争当排头兵。2020年,杨柳雪红色基因棉花科技示范基地建成。基地设“棉饲连作”高效种植示范区、全程机械化试验区、良好棉花展示区、科普教育观摩区和智慧农业功能区,将为滨州“两全两高”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为滨州世界级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走进杨柳雪镇(村),樱花广场、海棠大道、墙上鲜艳的3D画,让这座昔日穷苦的鲁北小村,焕发着新时代的无限生机。
滨州日报社记者 刘清春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 |
|
|